房址遗迹。 半地穴式房址。
魏家窝铺遗址一角。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文物。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的丘陵台地上,距今约6000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及发掘,进一步证明了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5月,魏家窝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耕出的遗址
2008年5月,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的丘陵台地附近,农民用翻转犁翻地,准备播种。没想到,就是最平常的日子却因为意外翻出数千年前的陶片而变得不平常。据赤峰学院历史研究院院长孙永刚介绍:“魏家窝铺遗址发现之前是一片荒山,2008年春天才开始耕种,农民用翻转犁翻地时意外翻出遗址上层的陶片。如果当时用的是大犁,遗址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暴露在地表的陶片,恰好被普查人员发现,为采集标本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为进一步确认遗址的学术价值提供了最有力证据。”
同年7月19日,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发掘,赤峰市红山区文物局文物保护股股长周雨时也是发掘人员之一。“当时相关人员松了口气,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从发现到发掘这段日子,我们承受着‘遗址保护不好就是罪人’的巨大压力。”周雨时告诉记者,当地村民保护意识也非常强,大家像保护自家财产一样珍视该遗址。
据了解,在2008年赤峰市红山区文物管理所与赤峰学院历史系联合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组对除领队专家以外的普查队员进行了严格培训,包括组织队员参观学习,并邀请资深考古学家授课,提升了队员专业素养。普查队员被分为六组,分别由赤峰学院历史系的专业人士和红山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任组长正式进入田野工作。为达到精细工作的目的,每个普查组每天在大约2平方公里范围内作业,并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清理登记。“由于各组组长都对赤峰地区各时代的文物研究具有一定造诣,遇到重大发现基本能‘一眼定性’,也使得这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发现后被迅速确定学术价值。”孙永刚说。
出土文物丰富保存完整
2009年至2012年,魏家窝铺遗址累计发掘面积15320平方米(勘探面积约93000平方米),确认房址114处,灰坑219处,壕沟3条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动物骨骼等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