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林驿站遗址航拍照片。伊林驿站博物馆。古井遗址。
伊林驿站复原图。
伊林驿站博物馆展出的柳编桶装茶叶。
伊林驿站遗址出土的瓷罐。
复原旅蒙商客行走在张库大道沿途的景象。马立明寇宁摄
伊林驿站(今二连浩特),是万里茶道“张库大道”主路上的重要站点之一。它是目前国内少有的现存驿站遗址,对研究古代驿站制度、原盐文化、区域历史沿革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遗址内大量文物的出土为民族文化交流,特别是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多元融合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张库大道”上的驿路史话
驿站萌发于夏商,形成于秦汉,到了元朝的时候,体制尤为完善。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诸国及地区的草原丝绸之路,其存在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
《中国国家历史》刊发倪玉平、崔思朋所撰《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中记载:明代在九边(分别为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地区设置重镇,长城沿线施行“互市贸易”。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正式在内蒙古地区建立驿站制度。设立了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5路驿站,驿站的设立为茶道的畅通打下了基础。“张库大道”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外西沟出发至乌兰巴托,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一条重要的古商道。
“张库大道”是从塞外重镇张家口(河北)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多公里,它“始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
《张家口文史资料》中记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七百多年前,元朝定都北京,为了加强对岭北地区的统治,便开辟了这条官马大道,但只是用于‘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这些驿站除了“钦使来往休息之用,而且还接待过往来商旅”。
“张库大道”开通后,沿线及其辐射的范围迅速崛起了张北(今河北省张北县)、贝子庙(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多伦(今内蒙古多伦县)、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科布多(今蒙古国西部城市)、二连(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等十几处商业城镇。
据资料记载,当时从张家口到库伦,马队行进40天以上,牛车需要60天;冬春两季运输就要靠骆驼,大约35天抵达库伦,之后渡河到恰克图。茶叶贸易繁盛时期,茶道上驼队繁多,一匹匹的骆驼,一列列的商队形成非常壮观的景象。
伊林驿站(今二连浩特)在张家口至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中点位置,向北向南均距离350公里,距中蒙边境4公里,是“张库大道”上连接中原和北方贸易通道的咽喉要地。过伊林驿站向北就进入戈壁和沙漠地带,牲口补给极为困难,伊林驿站正是为走茶道的商旅提供暂息、食宿、补给、换乘等服务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