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12日电(李倩王春莺)“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位于祖国东北边疆。被誉为“黄金土壤”的黑土地不仅使这里树种丰富、森林茂密,也使这里的农作物品质胜于其他产区。
鄂伦春自治旗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鸟瞰图。新华网发
《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签订四年来,一项项好政策一批批好项目纷纷落地。鄂伦春自治旗从产业、政策、治理三方面入手,找准工作着力点,做好产业发展衔接,落实政策机制衔接,一场推进农牧业产业发展的号角在鄂伦春自治旗吹响。在北京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协同努力下,三朵产业之花在鄂伦春这片黑土地上绽放。
紫苏产业迈向高精尖
紫苏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药典里对紫苏籽、紫苏果、紫苏叶都有相应记载,这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有“陆地深海鱼油”之称。近几年,紫苏种植在鄂伦春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其中。
当地紫苏加工企业负责人范玲玲以京蒙协作为契机开始创业,逐渐发展壮大紫苏深加工产业。范玲玲介绍,紫苏籽油在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市场也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在她的接触范围里,仅上海一家食品企业每月就有五十到八十吨的固定需求量。
从2021年开始,鄂伦春自治旗充分挖掘紫苏产业的多功能性,延长紫苏产业链条向二、三产业拓展。
鄂伦春自治旗副旗长马艾飞介绍,鄂伦春自治旗正努力打造“中国紫苏之都”。2022年鄂伦春自治旗投入6245万元实施紫苏研发和深加工项目,其中使用京蒙协作资金4000余万元,新建七条生产线将紫苏根、叶、籽全部利用起来,生产工艺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细加工。从最初的紫苏籽、紫苏油销售向集紫苏繁育、加工、种植、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企业延伸。
2022年鄂伦春紫苏种植面积为10万亩,计划在5年内种植采籽、采叶紫苏面积达到20万亩。北京市挂职干部协调中国林科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及中药材产业技术顾问组专家、旗龙头企业、乡土人才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为紫苏种植保驾护航。
食用菌产业提升造血功能
京蒙协作对联结农民紧密、带动实效好的食用菌产业给予优先支持。2018年,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的孙桂春接过政府递来的橄榄枝,出任食用菌棒厂厂长。
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食用菌喜获丰收。新华网发
孙桂春介绍,京蒙协作后,鄂伦春自治旗的食用菌行业变化很大。一开始他做的规模比较小,厂房、基础设备、机器相对落后。“以前一个月产量3万袋,现在产能突飞猛进,达到日产3万袋。”他说。
在食用菌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逐步提升,这里的食用菌产业已经由传统的食物和原料供应向二、三产业拓展。2018年,京蒙协作投入项目资金1400万新建食用菌加工厂。现在,这里不仅能消化2000万吨当地食用菌,还增加了果蔬脆等多条生产线。